一个门外汉的产品设计漫谈:设计无处不在

时间:2014-09-15

  对比一下这样两个订火车票的网站:12306和某订票网站的界面:

一个门外汉的产品设计漫谈

  著名的12306

一个门外汉的产品设计漫谈

  某订票网站

  可见,12306不仅排版繁杂,不够美观,而且让来订票的用户一上来不知道先干什么;相比这个“某订票网站”的界面就很简洁,用户能很方便地先搜索车次,然后就可以订票了,除此之外,下面还有明确地流程说明。

  一般而言,首页应该有一个明显的输入框、按钮之类的,来引导用户进入产品的流程的第一步。对于稍微复杂的流程,在页面下部还应该增加一个流程图,而且最好点击每个步骤可以了解详情。

  再举一个逆天的例子。飞利浦的空气净化器有一个非常奇葩的设计,导致不少人用了数月之后,才发现自己每天白“净化”了:因为他们没有在使用之前拆开净化器,把里面的四层过滤网塑料的包装拆除掉,从而没有起到任何过滤效果——机器工作时并未检测出这种问题,还在假模假样地净化着。

一个门外汉的产品设计漫谈

  奇葩的飞利浦空气净化器

  仔细看,电缆插头有一个小标签,使用说明书里也有一行小字,提示必须先拆除塑料包装,但是你写这么小,太容易被忽视掉了!而且,对于空气净化器这种产品,一般人肯定认为插上电源打开开关就能开始工作了。虽然仔细阅读产品使用说明书是一个好的习惯,但是我相信大部分人没有这个习惯,或者至少不会是先读完说明书,再开始使用产品。人们阅读说明书往往是因为产品出现问题,或者想了解高级功能。这也是一个典型的各个环节都出问题的案例:产品设计不合理、销售渠道未尽提示义务、没有售后回访。

  不要让我瞄准。尽量不要让用户的常用操作必须通过移动鼠标/移动手指瞄准某个按钮进行点击才能完成。

  Chrome浏览器中关闭tab时,关闭一个后,下一个tab的“X”按钮就在鼠标底下,方便你连续关闭多个tab,当你不再关闭将鼠标移开时,tab宽带会自适应地变大。(Chrome浏览器有很多优秀的设计,值得仔细研究与体会)

  手机App要方便拇指操作,充分利用触、滑等操作方式,尽量避免必须点击边角上的某个按钮才能完成的情况。我有一段时间喜欢使用weico,就是因为它能够方便地使用滑动操作从微博详情页返回到微博时间线,以及通过轻触就能查看大图、返回微博,见下图。

一个门外汉的产品设计漫谈

  Windows经过数年的创新和研发,终于将“显示桌面”按钮移到右下角了!这样你闭着眼睛就能完成这个常用的“显示桌面”的操作了。

一个门外汉的产品设计漫谈

  浏览器鼠标手势:按住鼠标右键在页面划出一个“L”就能将页面关闭,这样又酷又方便!妹纸看得目瞪口呆有木有!?你再也不需要移动鼠标瞄准tab上面那个“X”按钮了,划“L”甚至比“Ctrl+W”都方便。

一个门外汉的产品设计漫谈

  关闭当前页面的一个鼠标手势截图以及常见的手势

  搜狗输入法附带了一个鼠标手势工具,更是将鼠标手势从浏览器中延伸到了任何的软件界面中,比如在某个软件的窗口划一个L,就能把它关闭,确实挺方便。

  保持交互的一致。为了减少用户的学习成本,同一个公司的各个相关产品或者同一个产品的各个终端,其交互应该保持一致。苹果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看图即可知晓:

一个门外汉的产品设计漫谈

  MAC

一个门外汉的产品设计漫谈

  iPhone与iPad

一个门外汉的产品设计漫谈

  iPod

  对比这几种设备的界面,可以看到上面是应用的图标,下面是Dock,并且图标都一模一样,就连级联菜单项的设计都一致。现在想想,你的PC站点和WAP/APP的用户体验能尽量做到一致吗?

  简洁的美。苹果设备的极简设计,比如,“外观无槽、无棱”、“电池和存储卡固化”、“一个万能插槽”,使得整个设备简洁、紧凑,而且不容易积灰——别笑,你看看手里那些布满沟槽的手机,藏了多少污纳了多少垢。

  交互方式存在轮回。人类世界始终是一个轮回,比如“粗布→化纤→粗布”的时尚轮回以及“野菜→粗粮→细粮→肉食 →粗粮→野菜”食尚轮回。人类与计算设备的交互也在经历着轮回:“触摸(手拨算盘是最早的多点触控哦亲)→拨动电子设备上的按钮和开关→键盘输入命令→图形界面→鼠标→触摸/语音/光线/距离/方向/重力感应等”,即从最直观最自然的交互方式又回到了最直观最自然的交互方式。值得指出的是,这种轮回并不是人类吃饱了没事干故意绕弯路,而是越直观、越自然的交互方式与计算设备内部的实现形式(电平信号)差异性太大,所以需要更加先进的技术才能进行准确地识别与转化。

  产品的检验

  产品发布之后,需要检验产品设计是否合理。通常的方法就是关注宏观的统计数据,一般也就是产品的各项KPI指标,如安装量/激活/活跃数、PV/UV等等。

  谁用谁知道。除了“用数据说话”,对于产品体验的检验来说,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很重要,而且方法及其简单,就是——自己tmd多用几遍!如果产品需求文档写完、软件编码、测试、上线完之后,设计和研发人员自己都不会再用的话,这样的产品肯定很难做好,更不可能做到卓越。

  举例:PC上的词典软件很多,但是很多装上用了之后,发现居然连基本的功能都不具备:其屏幕取词功能在很多常用的软件中都不能工作,比如不能在 Chrome或者火狐浏览器中取词,这是不可想象的。词典软件还有一个设计误区就是认为“词典就是中英互译”,所以很多软件默认都没有提供汉语词典。然而用户经常会看到生字不知道读音和含义,想用取词功能查一下,结果发现只能查到对应的英文单词翻译,所以只能百度一下了。

  有的新闻App在新闻详情页中,可以通过左右滑动手指来切换到上一篇/下一篇新闻,这个功能看似很贴心,但实际上是不合理的,因为大家看新闻的习惯是在新闻列表页根据新闻标题来决定是否点击进入详情页,而不是打开的详情页,直接在里面切换。

  以上这几个例子当中提到的问题,既没有隐藏在冰山之下,也不是什么小众的BT需求,产品设计师只需要自己用一下就能发现。

  不光是要多用,而且要在各种场景中用。只呆在办公室里冥思苦想与凭空争论,肯定难以设计出好的体验。上面举的那个“手机App要支持甩一下切歌”就是一个例子,产品经理如果只是在办公室捧着自己设计出来的App,就觉得“你看我的App能很方便地播放、暂停、切换下一首啊”,就会产生“我的产品非常完美”的幻觉。这次国庆长假不少人都出外旅游,我看知名网络红人Fenng和老岳说,在出游过程中发现了移动互联网还有很多机会,这就是一个例证。我党都说要深入群众嘛,所以产品设计师也要响应号召,在光怪陆离的生活当中去体验产品。各种各样的使用场景不仅是孕育新产品的土壤,也是让既有产品持续改进的试验场。

  产品设计和研发人员自己使用还不够,还需要发动广大的用户,给他们一个平台和渠道,让他们给产品提意见建议。这就像软件测试一样,更多的人和更多次的使用,才能将各种情况和分支覆盖到。

  检验产品体验还有一个“一步原则”,意思就是,如果一个用户常用的操作,需要多步才能完成,那么必须改进。比如,大家看到网页里面有一个东西需要搜索下,一般需要先选中关键字,复制,然后粘贴到地址栏,敲回车搜索,或者选中后点击鼠标右键菜单进行搜索(假设鼠标右键菜单能够识别是搜索还是打开链接)。这样一个常用的操作不能便捷地一步完成,所以肯定可以改进:比如增加选中内容后鼠标拖放的功能,即,如果选中的是链接,拖放后直接打开这个链接;否则拖放后用该关键字进行搜索。

  这个“一步原则”可以说是发明创造、产品创意的源泉。“懒人创造了世界”那句话就是这个意思,为原来费时费力的重复性工作制造出工具来代替人完成——将这个星球最智慧的生物解放出来干更牛逼的事情。

  娱乐精神

  在这个全民娱乐、信息爆炸的社会里,一个产品仅仅具备了实打实的基本功能是不够的,还需要在产品功能上增加贴近用户的娱乐因素,这种思维并不只是适用于强调“吸引眼球和娱乐用户”的市场推广的领域里。

  娱乐精神,就是要求产品具有有趣的交互形式。比如,微信的摇一摇、腾讯微博的吹一吹、腾讯手机管家的小火箭和嫦娥。其实,对于这些功能来说,你完全可以设计成一个傻傻的按钮来触发!但就是这个交互形式的变化,让同样一件事情变得有趣得多。

  娱乐精神的另外一方面,体现在产品的各个细节之处,小到一句文案或者一张图片。比如在小米手机里面更新系统时,如果已经是最新版了,小米就会卖萌:

一个门外汉的产品设计漫谈

  小米卖萌

  还有一个就是著名的图吧导航在苹果App Store里面的吐槽:

一个门外汉的产品设计漫谈

  图吧吐槽

  同样是写一句话,包含娱乐、卖萌元素之后,效果会天壤之别,会让冷冰冰的晶体管组成的设备或者01代码堆砌成的软件变得有人情味,一下子拉近了与用户的距离。既然卖萌并不费太多事,你干嘛不搞得有趣些呢?做人、做软硬件,最重要的是开心。

  在App繁荣的年代,你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App也成了消耗品。除了那些绑定了强的好友关系的App(QQ、微信、微博等)或者是刚需类的工具 App(搜索、音乐、视频、游戏等)可以天长日久,其他很多创新类的App就别奢望能寿与天齐了。比如之前火爆的Draw Something,你还在玩吗?所以App设计者可以改变一下思路,既然不能长命百岁,那干脆就在一开始把它当作消耗品来做——从一开始或者至少刚眼看要火的时候,就考虑到商业收益的问题,比如广告植入乃至App冠名神马的——同学,这不丢人!在这个App短暂而辉煌的生命周期内,它让用户得到了娱乐、为开发者带来了money、让赞助商品牌权益得以体现,达到了多赢、和谐结局,何乐而不为呢?当它已经风光不再时,你就化悲伤为动力,重新出发,投入到下一个App的创意当中吧。

  形成生态圈

  生态圈是整个生物界繁衍生息的系统保证。在信息世界当中,也需要构筑信息生态圈,大到产品布局乃至产业链、小到产品内部的功能设计,所有这一切,就是让二进制流以合适的方式被产生、流动、加工和接收。当然,这个生态圈必须考虑到人,要让人与产品、人与人充分互动起来——后者其实更加重要,这才能引起病毒传播。曾经火爆的那些SNS游戏如“抢车位、奴隶买卖以及偷菜”,都是靠了人的关系——人玩人,才风靡神州大地。

  云生态圈。现在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在制造云,都在以免费、大容量等喜人条件来期盼用户将自己的各种数据存储到云端,不过往往忽视了数据生态圈的建设。如果数据只是存到了云端,而没有被展示出去,那么非但没有价值,而且成了累赘,额外增加了云的服务器和带宽成本。

  现在假设你有一个相册产品,可以让用户将照片备份到云端。残酷的现实是,除了几个大佬公司,一般的产品都缺乏健壮、大量的好友关系,这就会陷入上传后不容易分享出去,进而不愿意上传的恶性循环当中。而且,你还不能冒然将这些宝贵的用户照片资源补充到其他的产品中,因为它是私有的——用户是在备份照片,并不是在分享照片。

  就目前来看,用户“将自己的照片备份到云端的需求”并不强烈,如果硬要说这个需求已经如火如荼,那么多半是因为你被别人家的繁荣景象所蒙蔽:用户在微博、QZone等手机端每天上传数亿张照片,这确实很牛逼,但是要知道,这些用户并不是想把照片“存”到云端,而是想分享!通俗地讲,就是想得瑟,求赞美、求安慰或者求鄙视。试想一下,如果上传的照片没人看、没人评论,你还会是上传吗?

  要让生态圈里面的数据充分地衔接和流动,尤其是用产品的机制,而不是人肉传递。一般百科辞典都有百万千万的词条,完全可以把这些词条通过知识树的形式组织起来,让学习者很直观地看到知识之间的关联关系。可以参考微软的人立方那样展示出来。

一个门外汉的产品设计漫谈

  王石的人立方

  再看看百度几个当家老花旦的数据流动。网民经常在百度搜索A关键词,于是在贴吧创建A吧让大家在里面讨论与交流。用户经常询问有关A的一个问题,于是就可以把这个问题放到百度知道里面提问、回答和搜索。一些关于名人、术语的问题被反复问道,那么就创建一个词条,把它放进百度百科。而无论贴吧、知道和百科,反过来又是为百度搜索提供了优质的内容。

  携带海量基因数据的小蝌蚪在奋勇向前游动,但是往往障碍重重。新浪微博的图片长微博就算一个阻碍信息流动的例子。在新浪微博里,由于一条微博最多 140字,所以导致很多人无奈地将自己的长篇大论变成图片发送出去,这个需求也催生了多个专业生成长微博图片的网站。文字变成图片,看似简单的一个变化,虽然它并不影响人的阅读,但是这个形式的变化却使得信息被机器检索和加工几乎成为不可能,这就好比斩断了小蝌蚪的尾巴,使得其活性严重降低。

  产品基本功能设计好之后,就需要考虑如何把用户的好友关系加进来,一般来说有如下几种方式:

  一穷二白干革命,从头开始构建好友关系

  导入已有的好友关系:

  用户手机通讯录

  本公司其他产品已有的好友关系

  第三方的好友关系:微博/QQ等

  一般来说,重新发明轮子很难成功。由于好友关系的壁垒,使得进入SNS、IM产品的领域存在很高的门槛。

  拥有了一定规模的用户之后,必须懂得感恩:要珍惜这些用户资源,采用各种方式来倾听他们的心声:

  在产品当中内置通道,比如方便用户递交意见建议的按钮。比如小米手机的桌面有一个图标,点击后就可以方便地进行意见和故障的反馈,还可以送上系统日志、截图神马的。

一个门外汉的产品设计漫谈

  小米手机可以方便地反馈问题

  搭建一个与用户交流的平台,比如小米的MIUI论坛。在这个论坛当中收集用户的意见建议,及时、定向地发布产品的信息。

  监控其他的媒体,尤其是微博这种自媒体平台。

  让活跃的用户参与到产品的发展当中。比如让用户创作产品的皮肤、让用户对产品的命名或者待开发的功能进行投票。

  形成一个产品、厂商与用户组成的生态圈之后,就得到了一个双赢的结果:产品因为群众的智慧越来越完善;用户对产品越来越忠诚:当一个人参与其中,在一个产品中有所付出,那么就很容易对产品产生感情。

  结束语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但这个世界远不够完美。人的本性是贪婪与自私的,所以仅靠日益萎缩的道德不足以规范大众的行为。从法规政策到规章制度,从机器设备到生活用品,从电子产品到网站App,处处都需要被设计、被正确地设计。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和事业的设计师,糟糕的设计带来平淡的人生,不懂得迅速迭代更是让你失去了扭转局面的宝贵机会。

  请用心、聪明地设计。

  文章来源:月光博客

  • 共2页:
  • 上一页
  • 2/2下一篇
    上一篇:响应式布局这件小事 设计师如何实现响应布局 下一篇:情感化设计:产品精简后如何给予用户安慰?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